首页 > 女性不孕 >正文

中医如何治疗肢体疼痛(肢体疼痛中药)

2023-03-18 17:30:10 作者:im
评论:0

本文目录一览:

患者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的情况中医是怎么调理的?

中医治疗手脚麻木应查明病因,可能属于体内慢性病表现,还可能属于四肢循环较差表现,如糖尿病、焦虑抑郁;还可能自身循环较差,出现手脚麻木。应采用不同治疗方法,具体如下:

1、内服药物疗法:气血不足服用八珍汤、十全大补丸等,气血瘀滞可服用血府逐瘀丸,肝郁气滞服用逍遥散疏肝解郁。另外可服用汤药,但汤药需专业医生进行辨证,并加上组方;

2、非药物疗法:如针灸、针刺等,针刺可刺激某些穴位,如上肢曲池穴、合谷穴,下肢足三里穴、阳陵泉穴、三阴交穴、太溪穴等,对四肢麻木均具有较好调整作用。有时还可加以点刺,如十宣穴点刺放血等,同时艾灸、按摩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。

中医中药治疗身体各种疼痛

中医讲人体的疼痛有许多比较贴切的描述,从而也给医生提供了治疗的方法

热疼、灼疼、胀痛、跳疼、刺痛、凉疼、冷疼、寒疼、挚疼、隐疼、空疼、困疼、绞痛、跨痛等实际上病人描述的疼痛症状不是很贴切,要医生去感受分析。

如,病人说胃里撑胀疼痛,就想把肚子扒开晾着,这就是病人胃肠热胀疼痛,属于实症,用药应该以清泄为主。

如病人描述头疼如针扎一般疼痛,这就是刺痛,属于瘀血之症。

如病人说火烧火燎的疼痛,这就是灼疼,属于热症,如烧烫伤、蝎子蛰伤、带状疱疹等。

如病人讲头疼后脑空空的疼痛,实际就属于髓海空虚疼痛、肾精不足等。

现在着重谈谈补虚法治疗疼痛 古人有通则不痛,(痛无补法)一般主张用行气活血icon、驱风通络的方法,实际上因为虚致痛占了很大一部分,主要是对于中老年人的腰腿痛,程钟龄说,若属虚痛,必须补之,虚而且寒,则宜温补并行,若寒而不虚,则专与温剂主之,张石顽说,表虚而痛者,阳不足也,非温经不可,里虚而痛者,阴不足也,非养营不可,上虚而痛者,心脾伤也,非补中不可,下虚而疼者,肝肾败也,非温补命门不可。 本医生认为,现在虚症icon用的补法就是通,不通则痛,不通则气机不通,气血不通,用补气、补血、补阴的方法就像是修路搭桥,目的还是让气机通顺,我个人讲,阴分似水,气分似船,船行不动了是水缺了,补足了水,船就容易通行了。

其实,行气法是疏通,活血化瘀是疏通,补气、补血、补肾也是疏通,不过,行气活血法治疗疼痛好比是把道路中的垃圾石块清理掉,而补气、补血、补阴法更像是修桥补路,填补空缺,把道路中的大坑填平而通畅道路一样。

人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胃痛,用最快的方法就是补虚加行气,用黄芪、炙甘草、党参、白术,加木香、砂仁、陈皮等行气药,也有用小建中汤加减,为什么用补气补阴的药加行气药就能很快治疗呢, 原因就是虚补上了,有了通的基础,再加木香等行气药,气就通了,通了就不疼了。

身体其它部位也是如此,气血充足,筋络通达,就没有疼痛、麻木等不适。例如腿痛,腿部气血饱满,筋脉疏通也应该没有疼痛、麻木等病,但是,人体分的更细,也就是人体有筋、骨、肉、皮等,这些部位全要互相通连,并气血充足才能保证没有疾病,这就又牵连出五脏,因为肾主骨、肝主筋、脾主肌肉、肺主皮毛icon、心主血

如骨头痛,象股骨头、风湿骨痛,这些就要对应的肾了。

如果是筋痛、抽筋等,就要看肝血的亏盈,肝血的热寒了。

肌肉疼痛,就要考虑脾阴、脾气的盈亏了。

皮毛的枯槁、无光泽等,就看肺气、肺阴。

总之,各脏器的阴、气是否饱满,气机的通达,才是保障人体各部的正常工作,至于由于外邪影响,要想法来驱除,也就是保证通路,现在医生治疗疼痛,只注意驱除外邪,而不注重气血的饱满,显然是不对的,

例如,治疗筋骨疼痛,注意补养肝肾,再驱除六淫,疗效就快了

气血亏虚头疼者用八珍汤。

气虚头疼者用补中益气汤。

心阴心气不足者,归脾汤icon加黄芪生脉饮。

肩臂因亏虚痛者,补中益气汤加首乌、熟地。

胃溃疡疼痛者,黄芪建中汤加减。

脾胃虚弱疼痛者,香砂六君子汤。

腰痛因气阴双亏者,用六味加黄芪、牛膝、巴戟天。

股骨头因脾肾亏虚而疼痛者,六味地黄汤加归脾汤。

膝关节因亏虚而疼痛者,用补肝汤i加六味汤。

腿寒抽筋疼痛者,用当归四逆汤加秦艽、桑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。

脚跟因亏虚疼痛者,用川牛膝加左归饮

上半部疼痛者宜补气,上午疼痛严重者宜补气补阳,下肢疼痛者宜补阴,下午疼痛严重者宜补肝肾,阴亏发热而疼痛者宜补阴清火,下肢怕冷疼痛者宜阴阳同补。

胀痛者气滞

跳痛者瘀血。

亏痛者隐隐。

挚痛者多寒。

如胁痛隐隐,多为肝经阴亏。

胁痛如针刺,多为热。

双胁胀痛为气滞。

头痛也是如此,也用喜恶来分析。

喜温者多寒,喜按者多虚,头空空而痛者多为髓海不足,绵绵而痛者为气虚、血虚icon,运动后加重的也为气血亏虚,运动后减轻的属于气血不活。

补益脾肾法治疗腰腿疼

现在又许多中老年人患腰腿痛、肩周炎等疼痛,极大多数医生都是按照风湿来治疗,往往是又花钱又不治病,吃的药多的很,用的膏药也不少,就是不除根。

病人也认为自己的病重,可不知道病根恰恰是病人肝肾亏虚了,气血亏虚了,营养不住自己的筋骨了。既是有风寒湿,也是亏虚在先,受邪在后,医生在治疗这类病的时候往往就是活血、通络,用的都是桃红、羌独活、防风

、秦艽,有的还大量用虫类药物,如全虫、蜈蚣、白花蛇等,疗效也不好。

所以治疗腰腿痛,必须先诊查病人的气血和肝肾,确信在不亏虚的情况下再活血、驱寒,或者利湿等,其实好多病人在你把肝肾补好以后,马上就好了,就不用其它的办法了。

清代老中医王清任:身痛逐瘀汤解决肩痛、臂痛、腰痛、周身疼痛

清代逐瘀名家王清任说,治疗痹症时,明知受风寒,用温热发散药却不愈。明知有湿热,用利湿降火药也不见效。久而久之,病人肌肉消瘦,于是想这是不是阴虚呢,赶紧用上滋阴药,也是吃了白吃。这就要考虑怎么处理内在已凝之血了。

1 疼痛

2 肿胀

3 局部硬结或瘀斑

5 舌象

6 脉象

身痛逐瘀汤正是王清任为痹症有瘀血献上的绝杀技。有活血祛瘀,通经络,祛风除湿,止身痛之功。

组成:秦艽3g,川芎6g,桃仁9g,红花9g,甘草6g,羌活3g,没药6g,当归9g,灵脂(炒)6g,香附3g,牛膝9g,地龙(去土)6g。水煎服。

方中诸药,桃仁,红花,当归,川芎活血祛瘀。没药,灵脂,香附行血气,止疼痛。将气滞血瘀尤其是血瘀问题处理掉。剩下的风寒湿热,由秦艽,羌活祛风除湿。牛膝、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。甘草调和诸药。由此祛风除湿,活血祛瘀,行气镇痛,通利关节,面面俱到。

尤其开方之首秦艽和收尾之将地龙。秦艽祛风除湿,地龙活血通络。

秦艽辛苦平。润而不燥,无论寒湿、湿热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之病,无论新久,均可应用。是治疗风湿关节痛等的佳药,很多痹证方可见。

地龙长于土中,性寒清热。以其蠕动善行,长于通行经络,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,血脉不畅,肢节不利。并可将它药带至病症之所,共同暴打病痛,并将落花流水之败兵从便便赶出去。

故而本方集活血化瘀与祛风除湿双手段,不仅治本,且治标。临床应用非常广泛,凡气滞血瘀之腰间盘突出、腰椎增生、颈椎病、肩周炎、坐骨神经痛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风湿、类风湿,甚至带状疱疹等,均可用治。

提醒提醒: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,文章所提供的方子,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,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。

身体疼痛怎么办 7个止痛穴位缓解疼痛

身体疼痛怎么办,是药三分毒,除了吃止痛药,其实,穴位 *** 也是缓解身体各部位疼痛的好方法。下面为你找出身上7把止痛的“钥匙”。

头痛:揉两眉间

无论感冒还是心烦,头疼总是紧紧相连。紧锁眉头时,不妨轻轻舒展,可有助于舒缓头疼。头疼时,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揪揉这个部位皮肤,以局部感觉微麻、发胀为宜,如果真有疾患,这个地方会出现一个红或深紫的印子,像被刮出的痧一样。

一般揪揉2分钟即可。动作宜慢不宜快,但要稍微有点力度。一般的头痛立刻能见效。这儿有个穴位叫“印堂穴”,位于督脉之上, *** 印堂穴所在的这个部位有助于推动督脉气血运行,缓解头痛、鼻部不适等症状。

背痛:手助后腰暖

如果你腰酸背痛,不妨尝试一下,双手搓搓后腰,会惊喜发现,腰酸背痛的症状会有立竿见影改善。先将两手对搓发热,紧贴后背脊柱两侧的腰眼处,稍停片刻,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(长强穴)。每次做50~100遍,每天早晚各做一次。

腰部是中医所指的“带脉”(环绕腰部的经脉)所行之所,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。肾喜温恶寒,经常 *** 能温煦肾阳、畅达气血,自然有助于缓解腰酸背痛啦。

牙痛:按虎口下关

牙痛让人坐卧不安,这时不妨按压一下这两个部位:一个是在百姓常说的“虎口”附近,中医的合谷穴也在这个位置。揉压“虎口”时,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,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,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此穴道疗效。

但要注意,体质较差的病人,不宜给予较强 *** 。另一个是在面部,耳朵前方,颧骨下方的凹陷处。感觉牙痛,可以用手指或指关节按压这个部位,也是下关穴所在。

中医认为手阳明经的脉络入下排牙齿,足阳明经的脉络入上排牙齿,合谷、下关两个穴位都是阳明经穴, *** 这两个地方能有助止牙痛。

肩痛:提揉肩上“井”

很多儿女经常帮感觉肩痛的父母揉肩,但很少有人知道揉肩止痛的原因及标准动作是什么。揉肩止痛除了舒活了肩部气血,还有一个原因是揉到了肩上的一口“井”——肩井穴。

*** 肩井穴能直接或辅助治疗肩膀酸痛、头重脚轻、眼睛疲劳、耳鸣、高血压、落枕等症状。很多父母年事已高,常感腰酸背痛,“拿肩井”是好办法。

具体操作方法是,被 *** 者坐直, *** 者立于被 *** 者身后,双手虎口张开,四指并拢,搭在被 *** 者双肩井部位,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。

如果再用空心拳帮老人捶捶后背,效果会更好。肩井穴位的 *** 力度不要过重、过久,尤其血压高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久按、重按。

身体疼痛怎么办,是药三分毒,除了吃止痛药,其实,穴位 *** 也是缓解身体各部位疼痛的好方法。下面为你找出身上7把止痛的“钥匙”。

心痛:手腕上“玄关”

手腕横纹往上约三指宽处,有一把解除心痛的“钥匙”,是内关穴所在。内关穴是心包经的“络”穴,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,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。

心脏不好者若突发心绞痛,除了含硝酸甘油,还可按内关穴,对其行点、按能活血通络,止痛。一般需按5分钟。仅作辅助治疗以及急救使用。

胃痛:点按足三里

气血虚或消化不良的人,稍吃多一点就会引起肠胃胀痛。中医认为,通过穴位 *** ,可起到调整胃的机能、镇痛、降逆气化浊气的养生功效,进而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。

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(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),在胫骨和腓骨之间。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,平时36次,痛时可揉200次左右,手法可略重。

痛经:脚背对点按

痛经让许多女孩子痛苦。 *** 哪个部分能缓解痛经?答案就在脚背上,在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.5厘米的凹陷处。这是太冲穴的位置。按揉这个点,具有明显疏肝止痛作用,有助治疗痛经。

具体 *** 方法如下: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,有酸胀感为宜,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。

蠲痹汤——专治肩颈臂痛、手足麻木,传承经典,义不容辞

何为蠲?翻阅字典,不难发现,蠲有清除,疏通之意。

仅能清除、疏通,当然成不了方,还要有能清除疏通的对象,这就是痹。

痹,就是中医里的痹症,是指由风、寒、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。

一首蠲痹汤,清除风、寒、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症,令全身经络欢快运行。

组成:当归(去土,酒浸一宿)、羌活(去芦头)姜黄、黄芪(蜜炙)白芍药、防风(去芦头)、甘草(炙)。

服法:上药全部打烂,水两盏,加生姜五片,同煎至一盏,去滓温服,一天之内不论时候。

主治: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之证。表现为肩项臂痛,举动艰难,手足麻木等。

功效:疏通经络,去痹症。

这张方子,之所以经典,是因为它仅用二招,即可打败一切风寒湿邪痹阻经络之证。

第一招是益气和营。

益气自然是补充正气,正气存内,风寒湿邪才不敢总是来骚扰。和营,是使营卫功能正常,营血流通。痹阻之症,通常是血液流通不畅的。

当归,黄芪和防风,是益气和营的高手。

当归是补血圣手,黄芪是补气高手,血养人,气令人欢蹦乱跳。故当归和黄芪但凡合体,总是带给人活力,什么表虚自汗、气虚内伤等让人焉不丝丝的病,有多远跑多远。

房屋要有外墙,院子要有院墙,防风防风,正是防护人体的墙。其性辛甘温,走表散风邪,除湿止痛。与当归黄芪一道,对外共同抗敌,对内建设家园。共同祛邪扶正。

白芍,柔肝理气又止痛。配黄芪补气,气盛则血行,血行则风自灭。配当归、则补血活血,又温通血脉。加之白芍所属之肝主筋,什么项臂痛,手足麻木,一概是作战目标,打击对象。

第二招是祛风胜湿。

什么叫胜湿?这是一种去肢体、关节、肌肉湿气的方法。祛风胜湿,是指在治疗一些湿邪为患的疾病时,适当地应用一些“风药”,其湿邪散之快,化之速,疾病易愈。

羌活为辛苦温燥之品,正善祛风,又善胜湿。其性舒而不敛,升而能沉,雄而善散,治风寒湿痹,项强筋急,骨节酸疼,都是拿手本事。尤善祛上部风湿。配上防风,则可治周身痹痛。

但是羌活也有一个特点,在与风湿相搏的过程中,会泻肝气,白芍,可补肝气,配合羌活施展本事。

姜黄同样苦温辛燥,入脾肝经,兼治气。既治气中之血,又治血中之气,行气破瘀。加之能外散风寒湿邪,与防风羌活等相配,可治四肢之风寒湿痹,肩臂痛等。

两大招用完,肩颈臂痛,手足麻木,行动艰难等问题解决了百分之九十以上,剩下的收尾工程,该由谁来负责呢?

当然是调和众药的甘草啦!它补脾益气,又缓急止痛,同时调和羌活防风等的辛散之性。收尾工程,非它莫属。

另外,姜黄和白芍、当归、防风、黄芪均归属脾经,可帮助健脾益胃,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所以此方虽治标在肢体手足,却又注重保护根本。姜黄和白芍、当归又均归属肝经,肝主筋,对筋骨痹痛的舒展有利。

发表评论 此处文字主题配置里面自定义

×
app
公众号
投稿 评论 关灯 顶部